近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。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,强化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,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”栏目展播第三批优秀案例好经验好做法,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。
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河
三亚河因东河和西河以“丫”的形状穿城而过流入大海而得名,是与三亚城市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母亲河,自北向南总流程28.8公里,流域面积337平方公里。
突出问题
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,城市居民、游客数量增加,生活污水直排、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三亚河生态环境,河流水质持续恶化,出现多处城市黑臭水体,三亚东河海螺村省控断面水质频繁超标。污染负荷过重、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亚市滨海旅游城市高质量发展。
三亚大桥西端观景台河边整治前 三亚大桥西端观景台河边整治后
主要做法
聚焦系统治理,源头“减负修复”。一是持续降低三亚河主要点源污染负荷。实施三亚市荔枝沟水质净化厂提标改造工程等重点减排工程,在末端减少污染排放。推进污水管网排查整改,全面摸清中心城区1570.67公里排水管网“家底”,形成排水管网“问题一张图”,并逐一修复中心城区排水管网,大幅度提升污水输送效率和处理设施减排效益。二是多举措消除三亚河城市黑臭水体。2018年全面完成三亚河城市黑臭水体整治,2019年三亚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。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污染治理,实施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EPC+O治理工程,削减生活面源污染,并建立健全运维机制。四是强化空间管控,实施三亚河上游水源保护区移民搬迁和退果还林,削减农业面源污染。
优化用水格局,污水“变废为宝”。通过城市污水厂提标改造,有效保障河道生态用水。提标扩建三亚市荔枝沟水质净化厂,出水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,每天约5.5万立方米再生水补给抱坡溪湿地、东岸湿地和三亚河。同时,建立枯水期河道生态流量保障机制。
提升生态价值,实现“城水共生”。以全面保护三亚河流域湿地资源,特别是稀缺的红树林湿地资源为核心,通过采取积极措施恢复重建湿地环境,有效遏制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和现象,最大限度发挥湿地公园的水源涵养、生物多样性保育、防洪调蓄、科普宣教和休闲游憩功能,不断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。三亚河两岸建成抱坡溪湿地公园、东岸湿地公园、红树林生态公园、金鸡岭桥头公园、临春岭公园、白鹭公园、丰兴隆公园等多处沿河公园。
紧扣法定职责,保护“有法可依”。坚持“小切口”“小快灵”和“管用几条立几条”的原则,制定实施《三亚市三亚河保护管理规定》,从政府及其部门职责维度出发,规定了水源地保护、农村污染防治、城市污水处理、水体保洁、河道清淤疏浚、生态调水补水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个方面的保护管理措施,立法保护三亚河。
三亚大桥情人桥路段河边整治前 三亚大桥情人桥路段河边整治后
治理成效
经过多年努力,三亚河河道水生态功能得到改善,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,海螺村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Ⅲ类。优良的河道水质和稳定的生态流量,使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。三亚河湿地公园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,黄嘴白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此安家,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闽粤苏铁和华南苏铁也在此落脚。通过保护修复三亚河自然生态系统,增值自然资本,实现了三亚河生态产品价值。2022年建成三亚河国家湿地公园,于2023年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验收。作为著名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,成功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三亚论坛、中非农业合作论坛、华人华侨投资暨创新创业洽谈会等国际活动。
三亚河美景
经验启示
为解决三亚河污染负荷过重、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,三亚市在上游强化水源涵养控源减污措施,下游“源、流、汇”综合治理,多举措消除城市黑臭水体,建立枯水期河道生态流量保障机制,通过“湿地保护+再生水补水+亲水空间品质提升”模式将三亚河建设成为集湿地资源保护、湿地生态修复、湿地景观展示、城市居民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,公众的景观、休闲等亲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,可为滨海旅游城市河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。